热点新闻:

现在是:

首页 >往期稿件 > 内容

以文艺为载体:探索宣传推介一个城市的新途径

    时间:2014-07-11
 
以文艺为载体
探索宣传推介一个城市的新途径                 
  ——以“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晋京展”为例
       
       
     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晋京展,艳惊北京
 
        2013年8月,通向北京中华世纪坛主干道,绿荫婆娑中,沿路排放的数十个“首都文化视窗”宣传栏中,张贴了一张张清新抢眼的“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晋京展览”宣传画。与此同时,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二楼展厅正紧张布展,一批运自甘肃省兰州市的顶级书画摄影作品即将亮相。中国内陆腹地、省城兰州的文化元素正悄然进入首都人的视野。
        8月26日,对兰州来说,这是个特别的日子。64年前的这一天,兰州改天换地,红旗飘扬;2013年的8月26日,兰州的艺术家们,要把一场盛大精美的艺术展呈现在北京,以此作为献给家乡和昭告世人的礼物。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二楼世界厅展厅,116幅书画摄影作品熠熠生辉;展厅外,一幅壮阔的金城俯瞰图迎面而来:滚滚黄河穿城而过,黄河岸畔,现代化高楼鳞次栉比——黄土高原上这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朝气蓬勃。
这一天,嘉宾云集,观众纷至。
        关注兰州文化事业的在京的领导们来了。他们当中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赵实;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李重庵;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国家民委原副主任李晋有;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高运甲;中国书协秘书长陈洪武;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杨炳延;中国电视台原副台长、央视国家书画院副院长赵立凡;中央军委纪检委原副书记陈为松少将;中央军委原办公厅主任程建宁;光明日报社原总编辑、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原委员苟天林;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全国人大团委书记吴庆华;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陈洪武;人民日报美术版主编徐红梅,国务院法制办司长卢云华,全国政协办公厅三局局长白煜章等。
       对兰州怀有深厚感情、曾在甘肃工作过的领导同志们来了。他们当中有:甘肃省原副省长韩修国;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耀东;兰州市原副市长宋乃娴等。
        文化艺术界的嘉宾来了。他们当中有:歌唱家、演员吕继宏、万山红,王庆爽、刘玮,张保和、林京来,央视播音员康辉,著名作家兴安、王族;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张复兴,北京市美协副主席程振国,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王梦湖等。
        在京的西北师大、兰州大学校友会,甘肃商会的很多热心会员闻讯来了。许许多多热爱书画摄影、对兰州充满好奇的的普通观众来了。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全国各大知名网站和兰州新闻界的60多家媒体的朋友们也来了。
        金碧辉煌的世纪大厅,“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书画摄影作品晋京展览”开幕式隆重召开。
        省略了红地毯和鲜花、没有华丽的装饰,对兰州市文联来说,有的只是对家乡朴素的情感、对艺术浓厚的挚爱、对来宾和观众的热切期待。
        兰州市副市长曹丕玉,用高亢洪亮的语调,激情饱满地主持着开幕式。
        中共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丽宁发表了诚恳的致辞,她说,在北京举办“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晋京展览”,不仅要借首都这个平台,展示兰州市文化艺术建设的成就,更希望通过展览,诚邀各界友人亲临兰州,领略中国西北的美丽神奇……这声音优雅自信而动情,它通过首都向全国发出了坦诚的邀请,它代表着兰州父老乡亲渴盼被世人关注的心情。
        世纪大厅的环形浮雕壁画,生动诉说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而兰州有史以来第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艺术作品集中亮相于此,这件文化盛事也因此而注入了更加丰厚的内涵。
        对于本次展览的初衷和它在兰州市文艺史上的意义,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在他撰写的展览前言中,用他黄河岸畔的赤子之情,用他瑰丽烂漫的梦想、热烈饱满的激情,做了这样的个性化的阐释:
 
        ——一直以来,我们有一个梦想——梦想将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品格风骨、时代风貌以及她秀美的容颜和特色鲜明的壮丽景致,用艺术的载体展现出来,呈献给祖国、呈献给世界。
        ——这116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就是我们呈现的一颗颗真诚的心和我们梦中深深的情;就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中国梦和对兰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与壮丽景致的体验、理解与艺术表达。
        ——今天,我们的梦想,已经融汇在伟大的“中国梦”里,融汇在“人生出彩”“与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共同进步”的时代精神当中,我们正在圆梦的路上……
        ——那么,就请走近我们——走近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那么,就请接纳我们,接纳坐落在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的这座魅力四射的西部城市;就请呵护我们,呵护母亲河特别钟情的这批中华民族的子孙们生活着、工作着、锲而不舍地创造着的这片西部土地;就请聚焦我们,聚焦渴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阔步前进的黄河之都、金城兰州;   
         这只是开始……      
 
      少有艺术的城市会是多么枯燥,而鲜有艺术体验的心灵又会多么缺乏温情和诗意。文化艺术让一个城市温润而灵动,文化艺术提升一个城市的品味和格调,文化艺术之于一个城市,仿佛润物无声的细雨。而作为引领兰州城市文化艺术先行军的文联,一直在不遗余力开拓型全方位地发展着兰州的文化艺术事业,在竭力让这个丝路名城,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013年8月26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在首都举行这样一个盛大的展览,充分显示着主办方、承办方厚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每一个在场者,都能深深感到,兰州在用它开阔的胸襟、张开的臂膀,热情地拥抱着五湖四海的客人;兰州正用它世界性的、人类文化的视野热烈自信地做着独特的浓郁高原气息的表达。
        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这次规模宏大的书画摄影晋京展,是对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对兰州而言,这些异彩纷呈兰州气质十足的艺术作品,又是对“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请世界了解兰州,让兰州走向世界”的一次理直气壮的大声呼唤。
        宽敞明亮的展厅,俨然成了一个浓郁西北风情的艺术长廊,展厅一角,电视屏幕上,伴随着振奋人心的旋律回环播放着宣传兰州的电视片。展厅四壁,琳琅悬挂的116件艺术作品,是兰州市书画摄影的顶尖力作,马少青、郭文涛、翟万益、汪玉良、马国俊、陈天铀、张大刚,樊威、段新民、王作宝、安继越、汪志刚、辛国英、曹伯正、马健等本土名家的作品悉数登场。《咏梅》《夏日清风》等美术书法作品夺人眼目,《黄土春潮》《高原平湖》等摄影作品令人身临其境。参展的作品件件特色鲜明,个个水准不凡,展厅里喝彩声不断。许多艺术家流连于打动自己的作品前,细致品咂良久揣摩,更有很多观众为艺术品雄浑深沉的西北主题兰州主题而震撼而动情。作为承载着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面貌和内在精神的艺术作品,在这里,它们已不啻是单纯的艺术,更是现实、是历史。
        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丽宁陪同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赵实仔细观赏了展览,赵实由衷赞誉到:这个展览“有创意、有思想、有水平、有质量”。这是对展览的充分肯定。
        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陈洪武认为“展出的作品非常好,包容量大,反映了甘肃、兰州的气质”。这个评价说出了很多人的观感。
        参观完展览,作为主办方主要领导的周丽宁部长,情不自禁地感慨到:“这个展览搞得非常成功,是近年来兰州市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书画摄影展览,对兰州做了很好的宣传和推介,”她还说,“文联全体同志在汪小平同志的带领下,来到北京搞展览,通过这次学习和交流,相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兰州市副市长曹丕玉对文联工作一直给予着不遗余力的支持,他说:“文联办的这个活动是年初市政府定的主要任务,这次活动办得简捷高效。展出的116幅作品,体现了厚重的兰州文化底蕴,是宣传兰州展示兰州的很好媒介。”
        ——一个艺术展,让大家对兰州都更加深怀拳拳之情。
        展厅中,一家三代久久驻足,他们是看到路边的宣传画,特意来到展馆的。老人姓郑,五六十年代在兰州工作过,看到反映兰州的绘画和摄影,他湿了双眼,他说,这些作品,勾起了他对往昔的记忆;他的六十年代出生的女儿,长期生活在国外,看到展厅里的作品,感到很亲切,她从未到过西北,她说,希望能尽快去一次西北,看看画上的兰州,替父亲了却回望兰州的心愿。老人的两个孙子,生在国外长在国外,这是他们第一次回到中国,也是第一次近距离品赏中国画,这个叫朱莉莉的小女孩说,“中国画太神奇了,颜色很漂亮,中国的美丽全在画上。”
        兰州本土书法家陈永革专程到北京参加展览,他深有感触地说,看到兰州艺术家的作品如此大气磅礴地悬挂在首都的展厅,很骄傲很振奋,自己的作品遴选展览,非常荣幸。书画家左和平先生感慨到,这是他记忆中兰州第一次在京举办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艺术展览活动,他由衷地为默默耕耘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得以在首都展示感到高兴,自己的作品荣幸地跻身于参展方阵,他深受激励。
        这次晋京艺术展,极大地提升了兰州艺术家门的自信心,也为他们的作品得以与首都艺术家们相互借鉴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平台。
        在京的著名作家王族,兴致盎然地看了展览,他发出三个“吃惊”的感慨:相对偏远的兰州,一个市级文联,能挑起大梁,在北京承办艺术作品展令他吃惊;兰州艺术家的作品造诣如此之高令他吃惊;展览的规模如此之大令他吃惊。电视剧《围城》的导演黄群学动情地说:“曾经在兰州上学,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看到这些作品很感动”。
兰州,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这个个性迷人的城市,在首都北京,它被艺术地呈现给了世人。
        对整个活动谙熟于心,对每个细节孜孜以求的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欣慰地说:“让艺术家满意、观众满意,让北京的来看展览的人深深地记住兰州,让兰州被更多的人注目,就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巨大成功。”
 
        以文艺为载体,推介宣传一个城市——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
 
        “以文艺为载体,推介宣传一个城市”,这是兰州市文联近两年摸索总结创新出的一个新思路新理念。
对于一个城市和文化的关系,兰州市文联领导班子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文化艺术是一种无形的柔性的力量,它具有征服人心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内核。文化艺术具有无限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它可以向内,不断吸收、摄取外来文化信息、智慧与方法;又可以向外,敞开为一种实在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渗透力。而文联的巨大优势是,能够组织起一个城市的文艺精英,拥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学艺术力量。
        基于这样深刻的认识,兰州市文联一直将“通过文化艺术,宣传和推介兰州”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由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晋京展览”,是对兰州市文联“以文艺为载体,宣传推介一个城市”这一创新型理论的成功诠释。
        “‘西北风’起、‘黄土味’浓”, 《光明日报》先后两次对这次活动进行深入报道。“本次展览共展出由兰州艺术家们创作的116件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中国西部艺术风格。”“展出的32幅书法作品和32幅摄影作品,也都围绕着兰州这座西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主题创作完成。摄影作品以形象直观、光影绚丽的影像,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光明日报》2013 年08 月25 日 )《中国青年报》认为“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风情、鲜明的时代主题是本次展览的风格。”(《中国青年报》2013年8月27日) 旅法画家杨凯评价这次展览:“水平很高,很成功!甘肃是文化大省、美术大省。兰州是一个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城市,作品里显示出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很有生活,接地气。我的家乡在兰州,心里一直有着甘肃情结、兰州情结,这个展览让我触摸到了‘根’的存在”。
        根系兰州,歌之咏之,怀之感之。
        这些赞扬之词不但是对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晋京展的赞许,也是对兰州市文联“以文艺为载体,推介宣传一个城市”这一创新型理论的肯定和赞许。
        在展览的构思和谋划阶段,兰州市文联领导班子就将这次艺术展定位在推介兰州宣传兰州这一层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城市孕育出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必然流淌散溢着这个城市的气脉、品格、风韵。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说:“艺术家和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软资源,是富矿,文联是最应该能抢得先机的部门。这些富矿,是文联手中的宝,要开掘使用得好,还要开掘使用得恰当,就能充分地发挥这些富矿对提升一个城市文化品味塑造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作用。”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这次晋京展主题,打头就是开宗明义气魄宏伟的八个字:“黄河之都·金城兰州”。汪小平说,“虽然参展的作品都出自兰州顶尖的艺术家,但是,我们这次展览强调的是整体出击,要的是整体效果。如果只定位个体,展览就变得狭隘了,整体出击造成的视觉和内心冲击,已然不是单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所能承担的效果,整体出击,我们期望的是,让人们深深记住兰州,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兰州。”
        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晋京展,6天展期中,约有 10000余名观众前来观展。很多人是在展出期间,随着相关新闻的播出慕名而来。有来欣赏兰州艺术家的书画摄影的,还有通过艺术作品认识兰州重温兰州的。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扶相携,在展厅门口兰州俯瞰图的大幅照片前合影,在展厅的画幅前留影,他们脸上流露着深情,他们在兰州生活过20多年,看到这些画和摄影,他们说,仿佛回到了兰州,仿佛就站在兰州的大山大河边。中华世纪坛的一位保洁员,家乡就在兰州,他说,我从来没像这几天这样高兴和骄傲。
        晋京展引起了各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以及在兰的各家报纸电视台等60多家媒体相继对展览进行宣传报道,对展览给予很高评价。新华网、央视网、新浪网标题为“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北京展引轰动” 。世纪坛的领导同志也盛赞这次展览,坦言很少有哪个展览搞得如此有序,并破例为这次展览的参展作品颁发了展览纪念证书。
        “小文联,大视角”,“小单位,办大事”,如何在发挥文联固有职能的基础上,突破窠臼,创造型开拓型地使文联在一个城市的艺术文化工作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何尽己所能地让兰州更大、更强、更美,兰州市文联的姿态是极其积极、主动、务实的。
        胸襟决定气象,当一个单位从内心怀抱了它所在城市,无论这个单位是大是小、职权重要与否,它的所为便处处会为着这个城市着想。
        汪小平说:“‘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晋京展’,仅仅是推介兰州宣传兰州的又一个开始。”
                 
        实践和成果——创新精神是推动文联工作的不懈动力
 
        2012年4月9日,在兰州市文联五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新上任的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的几句话给兰州的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今天,希望每一个艺术家能够认真地掰开一个馒头,第一口吃出麦香,第二口吃出一片金色的麦浪来。”的确,理论不应该是僵死的教条,应该有着丰盈的血肉和亲切的气息。
当文艺家和文联干部职工还在回味馒头的第一口麦香时,汪小平又请大家深思这样一些问题:“文联的工作如何做到转型跨越?最重要的是要变被动为主动,什么叫主动工作?如果说以文联为主体,创意、主持、号召的活动非常少,更多的是等、靠、挂、贴,靠政府、靠市委、靠一些比较有职权的单位,那么,文联自己在创意些什么?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在主导什么?”
——由此破题,文联奔跑在了创新和开拓的路上。披荆斩棘固然有难度,但它能焕发出人内在的潜质,能焕发出激情和活力。解放思想也从来不应该是一个虚幻的名词。
“以文艺为载体,推介和宣传一个城市“,这个创新型理论有力地指导着兰州市文联的工作,而脚踏实地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又使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生枝发芽,开出朵朵繁花,数不胜数、仅举几例:
        2013年1月23日,几十位艺术家神采奕奕地领到了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影视8个门类的“兰州市首届文艺创作奖”获奖证书。“兰州市文艺创作奖”是兰州文艺史上第一个文学艺术专业奖项,是兰州市实施艺术人才培养战略和打造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结束了兰州市文学艺术界自建国以来始终没有自己权威奖项的历史。这一天,艺术家门济济一堂,十分激动和欣慰,一位画家说,能获得兰州市文联颁发的“美术丹青奖”,是他在兰州从事绘画事业若干年,所领到的心目中最高级别的奖项。“兰州市文艺创作奖”的设置和颁发,是2012年兰州市文联工作中一个意义深远的大手笔,也是兰州文艺史上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对于激励艺术家们激情饱满地讴歌兰州、书画兰州,功不可没。“不能畏首畏尾,要敢想敢做,对兰州市文化建设有益的事,要努力地做充分地做,就怕大家没有点子、没有想法。”文联的领导干部说。
        “从汤到面,兰州牛肉面把中华面食的仪式感和丰厚蕴藉的含义表达到了极致……”,2013年5月,一本别致精美的名为《中华第一面·兰州牛肉面》的小宣传册出现在兰州机场、各大宾馆、老字号牛肉面馆中,这本图文并茂充满浓郁兰州风情的小册子,不乏这样内涵深厚的文字。《中华第一面·兰州牛肉面》深受外地客人的欢迎和兰州人的嘉许。虽然是一本不到30页的小册子,但它结束了作为牛肉面故乡的兰州,始终没有一本雅俗共赏全面介绍牛肉面历史、工艺、特色和生动的人文故事的宣传资料的历史。如果说牛肉面是兰州的名片之一,那么这个宣传册现在成了兰州牛肉面的一张名片,成了宣传兰州美食文化的一个推手。作为始作俑者的兰州市文联,就是瞅准兰州本土文化,在人们的熟视无睹中所做的一件创新性超前性挖掘性的事情。目前,7万本宣传册已供不应求。而这,仅仅是兰州市文联计划中牛肉面宣传工程的一个序曲。
        2013年6月,兰州市文联组织举办了“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共享蓝天——兰州市中小学师生美术作品展”,这是兰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中小学师生美术作品展,有355 件作品在展览中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项。这个展览覆盖率广,影响力大,辐射力强,为中小学师生书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在兰州市美术界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展出的作品中,有很多表达兰州主题的画幅和书法。负责这次展览的兰州市文联的领导干部认为,中小学生是一个城市最年轻最有生机最蕴含前途的力量,是一个城市的未来,通过书画激发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兰州的感情,激发他们发现兰州之美讴歌兰州之美的热情,兰州市文联还会继续搞这样的活动。由此看出,兰州市文联的眼光是新颖的、敏锐的、深远的。
        2013年6月22日,33个学生8位老师——永登县民乐乡柏杨村柏杨小学全体师生,被兰州市文联接到了兰州城,在文联干部的带领下,柏杨小学师生观看了黄河水车、黄河母亲、黄河铁桥等兰州标志性景点,中午时分,师生们其乐融融地吃了顿火锅,下午,文联干部引导他们观看了兰州市中小学师生美术作品展。在兰州的一天,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之中。观看兰州市中小学生的书画展览,让这些很多第一次进城的农村孩子和城里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别样的接触,观展过程中,汪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通过在兰州的一天活动,就是要开阔你们的视野、激发你们学习的动力,让你们在心中种下建设家乡的梦想的种子,种下走出大山、走向更开阔的世界的梦想的种子。”文联干部还带领学生们游玩了五泉山公园动物园。孩子们又激动又开心,回去以后,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感谢信和作文。“我们乘车去观看黄河母亲雕塑。我想,我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这是一位叫吴玉功的五年级同学在作文中的真情流露。这个请联扶小学师生到兰州一日游的活动,在兰州市文联的联扶村柏杨村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引起了很多兰州市民的关注。“这是一个质朴亲切、务实新颖的活动。”甘肃报业集团《少年文摘报》主编冯小宁真诚地赞誉了这个活动,并且腾出整整两个大版,以《为贫瘠的大山播撒梦想的种子》为题,在该报《教育周刊》专题报道了此次活动,还选发了五篇柏杨村小学以这次活动为主题的作文。之后,文联悉心地给柏杨小学每位师生寄去了一份报纸。之外,在兰州市文艺界核心期刊《金城》杂志,一篇以《大手拉小手,撑开一片天》为题的大篇幅文章,对这个活动进行了特别报道。文联领导认为,也许这一活动对城里的孩子来说再平常不过,但是对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来说,很可能终身难忘。这件活动是兰州市文联联扶工作中的一个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也是联扶工作中富有特色的一项活动。其实,创新工作有时就是如此简单,用汪小平的话说,“作为人文气息很浓的文化单位,文联的很多工作,除了用心,还要用情。”
        2012年到2013年,在兰州市委市政府的“凡人善举和你一起”这一宣传和彰显兰州市精神文明的大型活动中,兰州市文联几乎参与了活动的始终:好人墙、“凡人善举”歌曲征集及专辑的制作,“凡人善举”演讲,“兰州之歌”的征集和创作,“美丽兰州凡人善举摄影大赛”的组织等等。
        2012年4月起,兰州市唯一的一本文艺核心刊物、在全国文艺界拥有良好口碑的《金城》杂志,推陈出新,在原有的高品质文学内容的基础上,开设固定栏目,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宣传全省全市的工作重点,同时不定期出版《兰州新区》等专刊,以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金城》期刊发送全国各级文联,兰州市人大、政协委员人手一册,作为兰州的一扇窗户,《金城》杂志以高品位正能量的形象,很好地履行着推介兰州宣传兰州的任务,受到了各方读者的好评。
        与电视台广播电台联合举办迎新春诗会、端午诗会,首次给一位初出茅庐的写作者召开作品研讨会,走进中学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开展“金城颂”诗歌比赛的作品征集,对环青海湖自行车赛闭幕式的策划,2013年,一天之内策划完成了在水车园举行的甘肃定西地震赈灾义演,现场捐款2600多万元……兰州市文联一改往日的沉闷气氛,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在一次次大胆创新的活动中被激发出来。
        如何“以文艺为载体,宣传推介一个城市”,其途径很多,关键在于是否有创新型的理念,是否有足够的气魄和胆识,从上述种种举例来看,兰州市文联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创新、发展,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兰州市文联党组认为:“创新是文联工作的不懈动力。文联的工作现在已经渗透到了全市文化工作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我们很欣慰,文联在全市的文化工作中正承担着它应该承担的重任。文联从不拈轻怕重,也从不重大轻小,反而是,小事大作,让小事发挥大影响。”
 
        兰州市文联对“创新”的朴素理解
 
        “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晋京展览”圆满落下了帷幕,但展览的热力和魅力一直在不断扩散。2013年9月23日,《兰州日报》发表了一篇在京的艺术评论家兴安先生题为《艺术兰州的一场狂欢》的展览观感,文中写到:
 
        “兰州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美丽富饶,有历史感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做学生的时候去青海考察,乘火车途径兰州,一眼而过。那时的兰州或许还在恢复与建设当中,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但是今天的兰州已然翻天覆地、气象万千。虽然不是亲眼所见,但有画为证,有字为证,有摄影为证。我知道,这些出自兰州艺术家的作品不光是现实兰州的真实写照,更是兰州人未来的美好蓝图和希望。”
   “ 看了很多艺术展览,从来没有这个展览如此的丰富生动,色彩斑斓,充满了正能量。我们知道艺术有很多功能,但是宣传永远是艺术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我们以往经常抱怨将艺术变成宣传的工具是对艺术的伤害,但是我要说:好的艺术无疑会提高我们的审美和对社会的认识,而成功的宣传也会让我们对艺术更加的热爱和迷恋。”
“黄河之都,金城兰州。这是兰州的现实,也是兰州之梦,它必然是中国梦的一个缩影,一个范例。因为这个展览,我仿佛已经置身兰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兰州也会因为这次展览永久地在我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这是艺术家的真实心声,也是对兰州市文联“以文艺为载体,宣传和推介一个城市”这个创新性工作理念的褒奖。
作家王族在题为《黄河流过的地方》展览观感中写到:
 
        一座被雄洪大河养育的城市应该有怎样的气质?生活在兰州的人是幸福的,西北秉性经由兰州艺术家手中的诸多细节得以清晰地呈现,在一条很小的街道或集市,你几乎可以感受到一个整体的兰州;习俗或传统的生活,多少年来一直以一种坚固的姿态得以保持,让其色彩更艳丽,让其气质更冷峻。从展览的艺术作品中,能感受到兰州迷人的个性。
 
        ——艺术就是有着这样微妙和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
        “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晋京展览”的成功举办,给兰州市文联全体干部职工带来了更大的工作热情和信心。兴奋之余,文联干部职工认真总结出了几条经验:一是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一是文联领导班子大胆谋略和创新性构划,一是文联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知难而上的付出和劳作。
        如何将“以文艺为载体,宣传和推介一个城市”付诸于实践,汪小平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对一个领导班子来说,创新需要这样一些要素:“视野、智慧、思想、文化、魄力和勇气,以及对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
        对于“创新”,兰州市文联干部职工的理解,朴素简洁:
        对文联的工作职能一定要有创新性的认识。文联的基本职能是联络、协调、服务,但是对这一职能如果一直延续多年不变的理解和做法,很可能造成墨守成规、畏首畏尾、固步自封、被动守旧的状况。对这个固有职能的创新性认识很重要,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焕发活力,在热情服务中增强凝聚力,在积极主动奋发有为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创新还需要热忱和激情,需要长期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钻研。
        开拓视野,认真思索,善于捕捉和发现,这是创新的源泉。
        不怕挫折,勇往直前,这是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