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现在是:
首页 >往期稿件 > 内容
甘肃华夏文明行——阿信:西行速记
时间:2014-08-18
  西行速记
  ※阿信
  河西腹地,视野中出现大片油葵
  一株油葵,
  有时候会是
  仰向天空的
  一张呐喊的脸
  一万亩油葵,只能是
  面对虚空的
  集体噤声
  山丹:一匹马的风景
  一匹马垂首
  嗅见泥土和草根
  辛凉的气息
  一匹马抬头
  看见淌银的小河
  远山和雪
  它的长鬃飘向夜空,融蚀万象的夜空
  它的骨头接触到风,那千秋的微响
  肃南:天鹅湖
  没有人说起
  肃南的天鹅湖
  没有人牵着马
  在群山之中
  走三天三夜
  夜幕降临,
  天鹅湖
  几乎是透明的
  半面雪山,整整一座天空的星星
  全倒在湖里
  它,盈而不溢
  湖边草地
  帐篷虚置,空气稀薄,花香袭人
  就这样抱膝长坐
  就这样不眠不宿
  就这样
  泪流满面
  发着呆。直至天明。牵马
  悄悄离开
  肃南:夏天的知识
  西瓜是从内部坏起的。布鞋显然
  比皮鞋舒服。出行需备雨具和遮阳用品。
  山洪暴发切记往高处逃生。
  带一本书,不一定要打开它。
  支起帐篷,是想和一个人
  整夜坐在它的外面。
  看见黑暗中的红桦林,就意味着
  看见了它背后的冰川,和头顶
  一束束流星拖曳而过的巨大的夜空。
  火车记
  空的火车
  仿佛在搬运风中亡灵。只要
  火车在跑,悲哀的野花
  就会汹涌的扑向原野尽头……
  最小的飞天①
  最小的飞天
  理应有一颗
  最小的心脏
  但它
  也寂寞
  它的小
  来自世界的大
  它的寂寞,来自普遍的寂寞。
  注①:敦煌千佛洞编号二百七十三窟壁画中,有一身长仅五公分的飞天,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飞天。
  敦煌集·鸣沙山
  1
  黄昏的沙丘起伏着。
  渐行渐远的驼队起伏着。
  头驼颈项下节奏徐缓而悠长的铃铛声,起伏着……
  沙丘的轮廓线
  有一种无法描摹的神韵,让我深深沉醉。
  2
  鸣沙山的落日,仿若
  乌孙昆莫西行前最后的眷顾①。
  青眼赤须的乌孙人②,告别故土。
  那一步三顾的怆恻眼神,不正是鸣沙山脊
  云层缝隙间粘连不辍的落日吗?
  何处寻觅去之已远的人喧、犬吠、马嘶和驼铃?
  目睹此壮美落日的游人之中,
  可有乌孙和细君的苗裔?③
  3
  流沙没踝。
  我提着鞋袜、水、相机,随众人一起攀爬
  --在光与影角力的沙梁上。
  流沙漫漶攀爬者烙下的脚印;渐浓的暮色
  把攀爬者的侧影,剪贴在蓝宝石的天幕上。
  风吹沙响。苍白的大漠之月
  如此升起--我感觉有一只白色的大鸟
  正在附近振翅掠过。
  4
  在这旷古的黑夜里,
  在这静谧、布满陈迹的古道
  --我仿佛看见那个负笈西行的僧人,
  在沙丘,结跏趺坐。
  我想,我经历了他的孤独。
  也经历了日出时分:在他身后的沙丘上
  喷薄、涌出的辉煌和圆满。
  注①:乌孙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其首领称为“昆莫”.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大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后迁至伊犁河流域。
  注②:乌孙种属之谜,迄今无定论。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时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据此说法,乌孙人似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
  注③:刘细君(前121年-前101年),西汉刘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被汉武帝封为公主,下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为汉代远嫁公主之第一人。
  (注释部分可删)
  落日
  1
  落日是相对的。
  由落日引发的
  那一声“啊”
  是绝对的。
  2
  落日:不断复制的景观
  (一次落日,可以复制
  一万件赝品。)
  但那些看见过落日的人,
  却是一次性的。
  3
  落日辉煌。因为
  大海燃烧,原上草
  集体自焚。
  4
  落日有何悲壮?
  真正悲壮的,是
  落日下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