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现在是:

首页 >文艺家协会 > 音乐家协会 > 协会动态 > 内容

兰州市音乐家协会2014”南风海韵“采风活动顺利结束

    时间:2015-01-29
兰州市音乐家协会2014年”南风海韵“采风活动


采风团与海南临高”哩哩美“传承人合影

采风团与海南儋州文联工作人员以及”儋州调声“传承人合影
采风团与海南琼中黎苗族歌舞团演员合影
采风团参观博鳌会址
认真聆听海南大学的发展情况
与海大艺术学院部分师生座谈1
座谈2
音乐家王学诗、于玮与临高文联主席交谈
参观儋州文联举办的画展

艺术家与琼中文联主席交谈
 
       根据今年文联工作安排和文联党组批示,市音乐家协会按计划组织一行12位采风团人员(王学诗、于玮、刘宏远、樊晶心、雷萌、居廷、王彬、马瑾璞、胡晓燕、秦振国、封震乾、曹蓉)于12月2日晚10点半抵达海南省海口市。
      海南省是我国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加海洋面积)第一大省,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人口近900万。其中有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约130多万人。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我国第二大岛。1988年4月,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经济特区。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涉及音乐项目的有:临高渔歌,儋州调声,黎族民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竹木器乐、琼剧等。出发前经与海南省文联副主席、音协主席王艳梅联系,她建议我们先去临高,再到儋州、琼中、三亚,并就配合我们的采风活动给当地文联作了安排。
      3日上午9时,还没来得及看看昨夜休憩的城市,便在小雨中驱车前往临高县。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面积1317平方公里。有黎、壮、苗等6个少数民族,辖8乡、10镇。临高县风土人情独特,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渔歌“哩哩美”和人偶戏被列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近11点到达该县新盈镇文化站,此时天气晴开,县文联林主席已组织了7位哩哩美俱乐部的民间歌手在院里等候多时。他和县委宣传部长先后向我们一行作了介绍:哩哩美是临高渔歌的主要歌调,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渔姑的叫卖声成了“哩哩美”渔歌的最初旋律。后来,渔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如赶海、织网、婚嫁等,仍以该旋律为音乐主题,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渔歌调。哩哩美分三个乐段(第三乐段为副歌),一、二乐段后可顺气,每乐段2句歌词,歌词最少四言,最多有九言,歌词本身不需要押韵。演唱见景生情自由抒发,双关比喻尤为突出其艺术韵味。渔歌有颂歌、吉歌、情歌、和歌、猜谜歌等七大类,内容健康,表达婉转。 7位歌手现场演唱了新创作的《梦想到北京》等三首民歌。听完民歌后我们就近到渔村和新盈渔港,此时的小渔港静悄悄的,据介绍,渔民晚上出海,黎明时即满载而归,太阳出海前已与岸上的鱼贩子做完了交易,这时的他们正睡得香呢。                                      当天下午2点从新盈镇出发2小时后到达儋州市。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陆地面积3400平方千米,全市人口为105万。该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主要方言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临高话、黎话、广东话、海南话等,语言交流主要以儋州话为主。悠久的历史给儋州市留下了众多古迹,且多为宋代以前的古迹,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当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为当地做了很多事,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我本儋耳人,寄居西蜀州。”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海南人民也永远爱戴和怀念他:“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
       接见我们的儋州市文联主席陈家祥、李龙驹介绍道: 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在拥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基础之上,在2013年10月12日又获得“中国书法之乡”。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汉族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其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汉族民间文化优秀遗产。2006年5月20日,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午4点半,当地文联安排我们在一露天文化广场欣赏有儋州民歌手演唱的五湖调、时调、狄青调、二句半、雅星调等多种调声和山歌,并观看了当地民间歌舞《蜜采花》、《竹林情歌》。
      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不论是唱词、曲调、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
      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谈情说爱,自发性地开展对歌比赛活动。特别是每年的“中秋歌会”尤其热闹,参加者往往成千上万。儋州调声歌声优美,热情奔放,舞姿百态,生动活泼,男唱女答,歌声此起彼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儋州调声体裁近似民间小调。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而且,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老的儋州山歌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
      调声有若干常用曲调,以此为基础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创造出更多新曲,从而常唱常新。历年搜集到的调声曲调已有六百多首,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有《天崩地塌情不负》、《祖国江山花百样》、《一时不见三时闷》、《单槌打鼓声不响》等。
       儋州调声它分为“长调”和“短调”二种,俗称“A声”、“倚声”(又称“夷声”),由儋州山歌的演变而来。它多为“一词复唱”,声调柔和、优美、口语化,措辞简明易懂,欢快活泼。
       12月4日上午9点多,儋州市文联陈主席引领我们参观了由文联协办的中德画家作品展,作品都是油画,这也是我们音乐家采风团离开儋州前的意外收获。有意思的是德国两位画家米歇尔•安托也曾在大学学习过小提琴演奏,女画家妮可拉•鲁宾史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后代。可见,艺术是相通的,可以相互促进和影响,也会跨时代跨时空的起到互通互鉴的作用。
      临近中午我们赶到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海南岛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发源于该县境内,其主要河流有腰子河、大边河、乘坡河和什运河,分别发源于鹦歌岭、黎母山、五指山和吊罗山。
      县文联主席冯汉云、副主席凌大彪在午间与我们会面,下午凌主席带我们去县城北琼中县民族歌舞团排练厅观看歌舞排练,节目要在第二天演出,今天晚上彩排,但为了我们观看,特别通知舞蹈队着演出服彩排一场。
      第一支舞蹈是苗族招龙舞。苗族招龙舞产生于海南省苗族早期民间祭祀宗教文化活动。苗族人居住海南岛后,过着无定居的艰难生活,他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焚香祭祖,祈求平安,保佑他们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安居乐业。苗族崇拜祖先并视龙为祖先,凡家人、六畜不安,都求祖先公来驱邪,保平安。举行祭祀仪式时设坛焚香,杀鸡、宰猪祭拜祖先,祭拜完毕,由文、武大道公手持代表龙的长木剑,头戴龙帽,身穿绣有龙图案的长袍,带着小道公以舞蹈为形式,手舞足蹈表演祭拜祖先招龙的各种动作。这种“做斋”跳的舞,在每年的农历元宵、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等时段进行。招龙舞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保留和传承苗族原古的宗教文化,具有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富有民间传统舞蹈的艺术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招龙舞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它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民间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苗寨中群众自由参与活动,丰富了文化生活。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招龙舞民间舞蹈活动,为促进海南苗族民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支舞蹈是东铃伽。是通过舞蹈表现的青年男女婚恋的故事。苗族的两个男青年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难以抉择,只有通过比武相亲,最后得胜的小伙与姑娘成亲。场面激烈热闹,舞蹈大开大合,情节起伏跌宕,展示了苗族勇敢尚武的精神以及朴素和谐的婚俗文化。
      12月5日8点从琼中县出发,11点40分到达槟榔谷,观看了黎族音乐歌舞、民俗及服饰表演:
    聪慧机智的黎族人非常酷爱音乐,满山遍野的树枝树叶也成了他们的乐器。劳作之余,聚集一处,摘片树叶便能吹出美妙的乐曲,和着舞蹈的节奏,其乐融融。山兰稻成熟之时,他们在山兰园中建起茅寮,砍原木二截悬挂,一根为“叮”音,一根为“咚”音,成了叮咚乐器。敲叮咚。时而明快活泼,如山溪水淙淙,时而急促,如狂风撼山林。夜阑人静之时,在“隆闺”中,心灵手巧的黎族少女,持一竹箫吹起了美妙动听的鼻箫,向小伙子倾诉衷肠。而每逢庆丰收、贺新婚、迁新居、祭祖先时,人们敲起铜锣,击响黎鼓,跳起“招福舞”和“平安舞”,鼓声点点,憾人心魂。
       黎族的乐器均就地取材,除以上列举的,还有口弓,黎语称“改”,鼻箫是女子向心上人倾诉衷肠所用,而黎族小伙子则常常弹口弓向心爱的姑娘倾吐爱情。洞箫,为竹制吹奏乐器,仅钢笔长短。闲时,小伙子会拿出洞箫吹上一曲,自得其乐。“利咧”,黎语叫“德垒”,也是黎族富有特色的乐器,黎族男子有时上山打柴或看守山兰稻,寂寞时,摸出“利咧”,一曲既尽,心情已舒畅。
       不单是音乐,对黎族这样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来说,舞蹈更显得重要。无论是结婚、建房、欢度佳节,农闲娱乐或是进行宗教活动。黎族人民往往少不了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些舞蹈常常从劳动生活中得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竹杆舞》、《舂米舞》、《戋铃双刀舞》、《打碗舞》,《锣鼓舞》等,还有些是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如《年舞》、《招福舞》、《捉鬼舞》、《跳娘舞》等。
      《舂米舞》是由黎族妇女在舂米活动中演变出来的。她们手持木杵舂米,木杵撞击着臼沿,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咕一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咕咕叱!咕咕叱,”身体随着节奏摆动,形成优美舞姿,表现了黎族女子勤劳、温顺和柔韧的性格。《打柴舞》更是别具特色。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并潇洒自如地作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唱出“嘿!呵嘿!”场面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黎族舞蹈历史悠久,苏东坡就写诗形容过黎族的舞蹈“弯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
      12月6日去三亚市山顶公园了解“鹿城”来历以及民间故事鹿回头。7日上午8点30分出发去南山佛教文化园了解唐朝鉴真第五次东渡被台风所阻滞留海南岛情况,观拜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2005年建成、108米高的三面海上观音。下午到达“天涯海角”。“天涯”和“海角”这两块大石头也是有来历的,传说一对热恋的男女分别来自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的爱情遭到各自族人的反对,于是被迫逃到此地双双跳进大海,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坚贞爱情,刻下“天涯”“海角”的字样,后来男女恋爱常以“天涯海角永远相随”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这让大家自然想起了由郑南作词、徐东蔚作曲的《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歌,几位音乐家不禁欣然唱了起来:“请到天涯海角来/ 这里四季春常在 /海南岛上春风暖/ 好花叫你喜心怀 /三月来了花正红/ 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 十月来了花不败 /来呀来呀来呀 /来呀来呀来呀 ...... 请到天涯海角来” 此歌创作于1982年,是广东流行乐坛第一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原创通俗歌曲。它不仅让演唱者沈小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建筑工人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同时也为海南岛做了立体广告,让海南人民至今铭记于心,《请到天涯海角来》名副其实地成了沈小岑的代表作,1984年沈小岑参加了央视春节晚会,歌声迅速传遍全国,随后她获得“中国首届金唱片奖”、“中国十大歌星”等奖项。王力宏也唱了一首《 天涯海角》:“醒来后只是梦境 ,才发现身边没你,原来最残忍的是想象力,醒来后清楚听见 ,寂寞在耳边叹息......”好像大家都没听过。
      12月8日从三亚出发返回海口,顺路参观了亚太地区经济论坛(博鳌论坛,取“博览群芳,共占鳌头”之意)永久性会址所在地。博鳌是个小镇,面积约31平方公里。位于琼海市东部海滨,万泉河入海口,为半渔半农集镇。
      12月9日中午参观五公祠。五公祠及两侧的苏公祠、伏波祠、学圃堂、观稼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亭台楼阁连成一片,构成一组园林式建筑群,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占地近7 公顷。 “五公”是指唐宋两代被朝廷贬低来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铨。他们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海南人民历代建祠祭祀他们。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楼纪念“五公”,故名五公祠,后来便以五公祠称呼海南第一楼及其周围一组古建筑。
      下午我们一行11人经海南大学档案馆马新梅老师介绍引荐,前去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与党委书记王强、副书记杨元广,刘锋、李群山、王娟副教授等音乐家就海南大学“琼古遗韵”艺术类非遗项目,特别是就——海南八音器乐、琼剧、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打柴舞,以及儋州调声、海南疍歌、临高渔歌等进行了座谈学习交流。音乐家杨元广,刘锋、李群山、王娟教授就各自研究的儋州调声、海南疍歌、黎族民歌、临高渔歌分别作了介绍和演示。我团音乐家王学诗、于玮、曹蓉、樊晶心就有关采风中的音乐问题请教于学院老师,他们一一作了讲答。据了解,海南大学自2013年启动“琼古遗韵”项目以来,艺术学院师生通过田野调查进一步挖掘、整理海南艺术类非遗项目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文本、图片、乐谱、音视频资料为一体的系列学术著作。今年9月起,该院还开办了15期“琼古遗韵”大讲堂,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海南文化。与海大的意外交流,让大家感到有了额外的收获,使大家对海南民间音乐有了更高更广更深入的了解,使此次“南风海韵”采风活动更加圆满。
“南风海韵”采风活动收获和启迪:
1、海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文联及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利用和开发工作。
2、民间艺术兴盛繁荣,琼中县村村有舞台、有文化站;仅女子爱乐团从一个27人的音乐俱乐部发展到小合唱,到目前已发展到有男女声部、高中低声部、童声部、混声部等多声部的3000多人的合唱队伍。
3、海南省将当地艺术类非遗项目纳入大学学科重点领域建设项目,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就承担了“琼古遗韵”艺术类非遗项目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或工作:一是挖掘整理,形成系列学术著作;二是将非遗项目纳入教学之中和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三是开展“民间艺术进高校”活动,把各类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艺术团体请入校园进行展演和师生进行交流,并将其推荐为文化旅游项目,同时为当地文化产业培养艺术人才,使大学成为当地文化艺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四是举办“琼古遗韵”大讲堂,以“文化海南,艺术海南”为主体,以邀请海南文化艺术方面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讲演为主,通过大讲堂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海南文化,使大讲堂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另一张文化名片。
4、当地将海南八音器乐、琼剧、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打柴舞,以及儋州调声、海南疍歌、临高渔歌等民间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与旅游产业做到了很好的融合,在旅游景区集中展演,发挥民俗民间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和价值,以文化助推和带动旅游,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兰州市音乐家协会

                                                 201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