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现在是:

首页 >往期稿件 > 内容

向春、习习、王琰入选首批兰州女作家“三俊”

    时间:2015-04-28
向春、习习、王琰入选首批兰州女作家“三俊”
 
2015-03-26 01:49 来源:兰州日报 
 
 

向春,小说作家。本世纪开始小说创作,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小说一百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妖娆》、《河套平原》等四部,小说集《时间漏洞》、《向春的小说》、《西口外》等三种。获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作品》金小说奖等奖项。甘肃小说八骏。中国作协会员。

王琰,祖籍辽宁沈阳,上世纪70年代生于甘肃甘南。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24期高研班学员。出版著作《格桑梅朵》《天地遗痕》《羊皮灯笼》《崖壁上的伽蓝》《白云深处的暮鼓晨钟》《兰州:大城无小事》等,作品在《天涯》《散文》《诗刊》《星星》《山花》等刊物发表,并收入各种选集。曾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一等奖等奖项。

习习,甘肃兰州人,本名任红。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天涯》、《中国作家》《青年文学》、《散文》、《美文》等刊。著有散文集《浮现》《讲述:她们》《表达》《流徙》《公主和亲》等。获冰心散文奖,新散文论坛新散文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

日前,兰州市女作家“三俊”(向春、习习、王琰)作品研讨会在兰州举行。

据了解,为促进和繁荣兰州市文学艺术创作,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宣传兰州、推介兰州。结合市委、市政府2014年宣传文化工作重点以及甘肃省第五次文代会的重要精神,兰州市文联本着抓精品、创名牌,加强文艺领军人才建设的工作思路,正式启动实施中青年女文艺家“三俊”工程。三位女作家任向春(笔名向春)、任红(笔名习习)、王琰多年来积极进行各种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中国作家》《天涯》《散文》《美文》等全国各大文学刊物发表小说、散文作品数百万字,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中短篇小说集十多本,并先后获得冰心散文奖、中国散文实力榜佳作奖、《作品》金小说奖等各类全国性大奖,多次获得我省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等。
       
       汪玉良——

        兰州女作家三俊(向春、习习、王琰)作品研讨会的举行,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作为一个老文艺工作者,我从事文艺编辑、文艺组织联络服务工作几十年,对全省尤其兰州地区的文学艺术创作状况,对文学艺术队伍的状况还是记忆犹新的。正如文艺界的同志们所熟知的,在文艺队伍中,女性在戏剧、音乐、舞蹈等领域有许多才艺出众的艺术人才,然而在文学领域相形之下,女作家就比较少,回眸数十年时间里,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并不多,如匡文立、姜安、贾继红、段玫、林家英、冯岩等,屈指可数。今天,在一个不长的时间段里,我们兰州市就同时出现向春、习习、王琰三位才华出众、崭露头角的女作家,自然是可喜可贺,这是我省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是我省文学领域的一大亮点,我感到十分欣喜,再次表示祝贺。
        
       向春的小说《河套平原》、《西口外》以河套为基地,生动地描绘了这个地域浓郁的生活气息,人文景观和错综多变的生活场景,充溢这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呈现出一种文化自信,也体现出作者对现代化、物质化时代乡土价值的思考。在作者笔下多种景象仪态别致、熠熠生辉,是描写对象的生命律动,更是作家的情感律动,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王琰的著作,以《天地遗痕》为例,读后令人深受启示。正如作者所言,这部著作是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称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保存文化遗产中的光彩和智慧,实在是一件最值得让人努力的事情。”王琰体验到这个难度,但她下了决心,身体力行,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不远千里追本溯源,从文化遗产的背景到现状,搜集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料,尽可能的接近研究的项目,进行个性化的叙述,促使历史文化的再现,努力使读者也能在阅读时如身临其境。王琰说:“我的写作远离了风花雪月,我眼前的甘肃大地一天天苍茫而厚重起来。”这是一个严肃的敢于担当的作家的真实坦言。她的创作成就也就随之而来,从兰州太平鼓、羊皮筏子、兰州毂子这些群众熟知的文化现象铺展开来,面向甘肃大地,涉及永登高跷、临夏花儿、酒泉夜光杯、玛曲藏族弹唱《阿克班玛》,到卓尼洮砚、天水雕漆、陇东剪纸、庆阳香包……等等,几乎包容了我所知道的甘肃民间艺术的代表性文化产品,涉及领域之广,叙述之精道,令人赞誉不绝。可以看出,作者对群众性的传统文化有着深情的挚爱,在描述过程中,呈现出作者大爱无疆,坦然挥发的性格和艺术个性。其作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受到鲜明的感悟。

        习习是一位在文化届十分活跃的作家,她的作品一如她的生活内涵一样生动有趣。在习习的散文集《表达》中可以体会到习习创作的风采。作者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为依托,抒发出令人信服的情感,生活中趣味横生的场面波浪起伏,引人入胜。如书中的提示所言:无论事物、人物、动物都活脱脱的真实、自然、有灵,平和淡然中充盈着曼妙流动的生机。果然是这样,读着《木器厂》、《老地方》、《村子》、《静物》、《周围》、《场景》等作品,完全可以体验到作者的坦荡的个性和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对人生充满挚爱的情愫,作品引人入胜,清新淡雅而不失智性,朴素亲切直抵心灵,趣味横生,读着令人感叹不已。

    这三位俊美的女作家的共同特点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三位作家的作品使我们感受到只有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传神感召力,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切领会到他的殷切期望。他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应该牢记心头,坚决付诸实践。三位女作家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让我们通过对这三位女作家创作成果的研讨,努力实践习总书记提出的号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三位女作家的创作实践值得很好总结,发扬光大,期待她们继续努力,写出更加优美的作品,给人民群众更加丰硕的精神食粮。也期待着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受到启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文艺作品。我希望这个研讨会成为一个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开创我们兰州、甘肃文学创作的新局面,由此推动我们文学创作和整个文艺创作进一步的繁荣发展。

       马步升——

“兰州三俊”文学品牌的组建在兰州文学史上,乃至在甘肃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标志性

甘肃省作协副主席、“甘肃小说八骏”之一的马步升在研讨会上以《“兰州三俊”文学品牌的意义及她们的作品》为题做了专题发言——

“兰州三俊”文学品牌的组建和推出,在兰州文学史上,乃至在甘肃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标志性。尤其是由三位女作家组建的文学群体,站在兰州和甘肃本土的文化主场上,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兰州三俊”文学品牌的组建和推出,并非出自当事者的主观意志,它体现的是一种即成的文学事实,即:先有即成的文学现象,后有对这种文学现象的聚合与概括。就“兰州三俊”所体现的一种即成的文学事实而言,她们三位尽管在文学理念上,在操持手段上,在文学经历上,各有各的特点,在我看来,她们也有共同点,这种共同关系来自在文学上的不约而同。

其一、三位都是女性,都是有着很长的文学经历,有着众多作品的女性作家;其二、她们三位走过的文学道路也有着很高的共识度,主要体现在:由自发的写作,到自觉的写作,由天赋式的写作到经验性的写作,由私人化写作到对社会生活的文学判断,由封闭的闺阁走向宽阔的人生。

向春:由精致的妖娆,到对粗犷深沉的社会历史以及人生命运的大水漫灌

标志着向春小说走向成熟的作品,应该是她的长篇小说《河套平原》。在此之前,她已经著作颇丰了,比如《跌入红唇》、《身体补丁》、《鸡蛋放在哪个鞋子里》、《妖娆》等等,这些作品如果允许提炼出一个主题词,那便是:妖娆。妖娆的语言,妖娆的人物,妖娆的生活,妖娆的叙事手段,而这种种妖娆共同的基石是:精致。语言是精致的,人物从里到外都是精致的,生活是精致的,文学的价值取向也是精致的。

到了《河套平原》,向春忽然从闺阁走向了广阔壮丽的社会人生,文学性格于此,就像一个原先懂事腼腆的孩子,忽然间充满了野性的力量和无所不在的侵略性。尽管,这是一部有着较高水平的长篇小说,但在我看来,向春在以前小说创作中堆积起来的病症,在这部小说中还存在,主要表现在,人物命运遭际的过度偶然化和戏剧化。中篇小说《西口外》,像是《河套平原》的副产品或衍生品,但恰恰是这部副产品实现了向春小说在小说逻辑上的大逆转。一群与河套平原的命运纠结在一起的根性人物个性鲜明,小说的语言纯净、干练、准确、扎实、稳当,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习习:从浮雕到沉雕
 

《浮现》是习习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她成为全国视野里一个女性散文家标志性的作品集。但我现在说的不是她这本书,而是习习在那个创作阶段的散文性格。习习的散文,在我看来,几乎要构成一个例外。从一开始,她的散文,尤其是语言,都带有较高的成熟度,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清风习习,干净明丽,篇章都很小,但都很精致,不是人为的精致,而是天生的精致。在习习的这些散文中,我们很少会见到形容词,她就像把一个个人物,一件件实物,恰到好处地摆放在你面前,历历在目,任何形容反倒成了一种语焉不详的无谓劳动。比如《旧相册》,比如众多的市井人物,几乎都可在她的文字营造的那种氛围中,一眼即可找得到。然而,实现这种识别度的路径,却不是整体推进式的,一语落纸,一人一事,形象宛然。因是勾魂式的描摹,她所记之事,所写之人,已经超越了具体范围,具有了一定的涵盖力,许多作品链接起来,构成了一个个有着内在连带关系的雕像集群。

王琰:由大草原走向大都市

王琰是以散文集《格桑梅朵》进入读者视野的,像众多作者一样,王琰的散文开始于自己的故乡,起步于自己的经历,幸运的是,王琰的故乡在甘南大草原。甘南大草原足够大,但王琰写的却不是草原之大,而是大草原上的“小”。从草原深处的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从无名花草,从没有多少新闻效应的事件写起,众多作品汇聚为一个古朴安静,但又暗香浮动的大草原。这部散文集给人的阅读感受,与其说展现的是作者的生活经验,倒不如说,披露的是作者的性格,安静、从容、亲和。

接受《天地遗痕》的写作任务,对王琰无疑是一个挑战,因为涉及的是文化遗产,仅有才气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文化视野和学术功力。无疑,这个项目的完成,使王琰的散文提高了一个层次,使她的散文从私人性迈进了公共性。也许,正是这次历练,为她驾驭社会性题材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练,这集中体现在《兰州:大城无小事》。这是一部散文化的报告文学,作者将亲身经历,个人见识与公共意志紧密结合起来,或从小处入手,从大处出来,或从大处着眼,而又以个体经验展开判断,如大尺幅的书法作品布局那样,乱石铺街,自成格局。对于王琰,这部作品的创作,无疑会为以后的写作,提供重要的有意义的经验。她还年轻,一部作品就是一份创作经验。

彭金山——多侧面映现出兰州女作家创作大体风貌

甘肃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原西北师大文学院院长、作家彭金山认为向春、习习、王琰,一为小说,一攻散文,一个既写散文又写诗,三位作家均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三位作家的创作,多侧面地映现出兰州市女性作家创作的大体风貌。

向春在小说创作方面是一位多面手,长篇、中篇、短篇全面开花。就小说叙事而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种类型,其一是城市女性情感生活叙事,其二是河套平原乡土叙事。这里仅对后一种类型谈一点阅读感受。向春的乡土叙事小说成功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地域风情的展示。河套平原是作家的故乡,她对这块土地的熟悉和热爱,成为她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特色独具的地域风情流淌在她的笔下,动人而光鲜,成为向春小说的魅力之一。其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向春通过她的乡土叙事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河套平原人物形象,最成功的就是那些富有血性的男子汉形象和袭人的香女人形象,向春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多种类型的,笃诚、坚韧、生猛、精明,同时也带有黄河水的粗粝和严酷的生存环境造成的病态。其三,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在地域性的个性、人物的个性、作家的个性三个方面,向春在这方面表现出她的出众的语言才华。向春小说的乡土叙事在我看来也有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某些小说的结构和叙事节奏上。《河套平原》显示出一个成熟作家的气象,是向春小说创作中一个里程碑,很成功,我们有理由对向春给予更高的期待。

习习的散文,让感情记忆一一地浮现出来,带着少年的好奇与新鲜,带着历史特有的面影和地域生活气息,把我们引进一个陌生而富于情趣的世界。习习是一个善于记事写人的作家,她是一个讲述遥远却是亲历的生活故事的高手,但她又绝不是一个停留在个人记忆中的作家,她的散文也是直面现实的,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怀,是她散文创作的重要价值取向。《讲述》、《她们》集中记写了14位生活在基层的知识女性,展现了她们身上可能被世俗生活所遮蔽的精神光芒和美好情怀,表现了当下中国一个阶层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景观。习习还有不少散文是写历史遗迹和民俗事象的,在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之根的触摸中,抵达了一种新的高度。习习散文的语体风格给我的印象是:朴素、干净、准确、细微。字里行间散发着日常生活的暖意和生命的灵性。她的有些散文很善于调度语言,往往一句话,便开一境界,余味悠悠。深观习习散文,已经形成自己比较一致的风格,见出作家独立的创作追求,但也非篇篇精品,有些篇章还是琐碎和一般化了点儿,建议向有相同追求的孙犁、汪曾祺学习,再精心打磨。

王琰既写散文,又进行诗歌创作。她的书写甘南草原的散文记写了一个时代给草原留下的烙印,还有她书写兰州治理空气污染的报告文学,都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最近,我又读了她的诗集《羊皮灯笼》,感觉也不错,这部诗集取材至历史遗迹、文物、自然景观、民俗事象、历史人物,有感而发,情真意切。诗作多为短章,以精心营造诗歌意象见长,这些质感生动的诗歌意象,承载着诗歌作者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和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们深刻的启示。略感不足的是,创作时的理性思维有些重了,影响了诗歌形象的有机性和灵动性。现代诗歌创作当以进入“化”境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