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现在是:

首页 >作家专栏 > 内容

清廉兰州 ——“喜迎二十大 美丽劳动者”主题文学作品(五)

兰州文联网    时间:2022-10-08
 
前途之歌

习 习

  题记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瞩目邮政行业。

  我不断想起漫长的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想起街旁绿色的邮筒,怀揣世间万般事默然肃立。想起身着绿色制服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车上两个大邮包里装载着多少人的牵挂。想起我们经历的往昔,每一天,多少人在翘首期盼这样的绿色信使。

  我还尽可能回望。

  马拉松的渊源、烽火传信、击鼓传信。汉代邮差驿卒头扎红巾、身背红白相间的邮袋,在马背上飞驰。飞驰,邮递的速度,正仿佛宋代的“急递铺”,马脖上铜铃急响,白天鸣铃,晚上举火,铺铺换马,昼夜不停。南宋岳飞被宋高祖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召回临安,急递铺的金牌,十万火急。杨贵妃如何吃到最鲜的荔枝?李白何以在流放的途中得知大赦的消息风一般“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如何悲喜交加第一时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飞鸿传书”如何救回了漠北孤独牧羊的苏武(2014年5月10日我国发行一枚以“鸿雁传书”为主题的题为《苏武牧羊》的邮票),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寓意何在?我仔细端详作为中国邮政形象大使的《驿使图》上的信使,他手持文书,快马加鞭,马尾巴都飞了起来。

  还有什么比邮件更关乎空间和时间?对古代的信使或者今天的投递员而言,那些看不见的无穷大的时间和空间真真切切地落在大地之上送邮的途中,与邮政相关的一切,关乎世界、关乎人、关乎时代,关乎它们共同的前途。

  这样的瞻望和理解,源自我对一位投递员的走访,他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市西固区分公司的一位乡邮投递员,也是兰州最后一位步班投递员,他叫唐和顺。

唐和顺

  1

  2022年七月的一天,阳光遍洒,我和唐和顺再次接头,在兰州市西固区金沟乡大小金沟的分叉路口汇合,一起前往金沟乡杨家咀村大库沱社他的家。我是跟着他走过了一遍他的邮路后,选择最后到他家。绕着盘山道逶迤上行,直到山顶,他家在大库沱社的最高处。在他家院外,对着面前的巨幅山壑,唐和顺用手指描画他每天的行程,从右到左,从东到西,一个圆满的圈,他指着门前一条羊肠小道说,最后从这里走回家。小路上,干燥的黄土面子几乎没过了脚。

  满目山岭沟壑,向东能看到杨家咀村委会,向西眺望,隔着巨大的山壑,熊子湾村委会在远远的白云生处。顺着唐和顺的手指看一遍,他的十六年日复一日的邮路,几乎尽收眼底。

  “大库沱、小库沱、郭家湾、杨家咀、常岭子,下到黄台沟、前湾、下大金沟,上马家山、老杨沟、到山顶上的熊子湾村村委会,再到关山森林公园,这时候,邮包差不多空了,最后从关山那边走回来。”唐和顺像个谙熟地理形势的作战司令。

  “在山里,看着牙长的距离,怎么都走不到跟前。”我想起他说过的话。

  金沟乡山大沟深,平均海拔2170米,放眼望,崇山峻岭。马家山、小金沟、熊子湾、杨家咀4个行政村的25个社区的村民散居在山梁沟峁上。唐和顺为全金沟乡方圆36平方公里的近5000人提供用邮服务。

  唐和顺用手指画出的那条邮路,其实是他自己摸索出的一条最省时间的捷道,每天,他步行30多公里,天未亮出门,天上挂满星星回家。

  从2006年开始步班投递工作至今,唐和顺行走逾24万公里,每年投递报纸13900多份、杂志50多份、各类信件700多封、包裹80多件。16年中,他复活了100多封“死信”,创造了分管片区“零投诉”的记录。

  24万公里有多长?绕赤道约六圈。

  和古人的《驿使图》上那位驿使不同,马邮尚有马路,车邮也有车道,而在兰州,邮政步班所以延续到现在,和金沟乡山大沟深、村舍散落、乡路碎散崎岖、覆盖范围大等地理特点密切相关。唐和顺的山间邮路,最窄的地方只能落下一只脚,也因此,决定了金沟乡几十年的步邮历史。

  2

  唐和顺的步班投递工作,始于2006年。

  之前,他考上了高中,但因家贫辍学,一直在家务农。在村干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村里的事也很上心,后来也在村上做了副村长,2003年入了党。

  唐和顺有个堂哥,名叫唐和泰,是金沟乡三十年多年的步班投递员,金沟乡每个村社的老人孩子对他无人不晓。2006年的一天,堂哥找到唐和顺,和他郑重地谈了一次话:“我岁数大了,实在跑不动了,步邮工作要人接替,你跟我跑过几趟,对这个工作比较熟悉,不知你愿不愿意接着干?”

  唐和顺很兴奋,“咋不愿意?高兴都来不及呢。”

  堂哥每天早出晚归,送信送包裹送报刊,满金沟乡跑,每天乐呵呵的,唐和顺早看在眼里。他常常由堂哥想到自己,和祖辈一样,自己树一样扎在庄稼地里,长着一个榆木疙瘩的脑瓜子,堂哥呢?一肚子新鲜事,见过各色人,心胸宽,目光大,为全乡的百姓服务,走到哪里,人们的笑脸给到哪里。唐和顺对堂哥的工作早就羡慕得不行。他也想像堂哥一样,出门,走出自家的庄稼地,走,不停地走,走出另一样生活来。

  “十几年走下来,我觉得只要走着,哪怕在山窝窝里绕,见了那么多人,听到那么多事,眼光和脑子就不一样了。投递员是个纽带,总想着怎么把外面的世界和我们的深山老林连接起来,有了这个想法,就算是天天在山里走,也恨不得尽可能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经过邮政公司的考察和面试,2006年11月,唐和顺正式接了堂哥的班,这年他40岁。

  工作第一天的情形唐和顺记忆犹新。

  像是为了迎接他的新生活,一大早漫天大雪。那晚,唐和顺兴奋得没睡踏实,6点起床,吃完妻子做的早饭,郑重地穿上投递员的制服,迎着雪出门。山野和田地被雪盖得白茫茫的,上午11点左右,走到了金沟乡政府,在乡政府和从西固分公司开车上来的投递员完成邮件交接,然后,唐和顺才算正式踏上邮路。

  满满两大包邮件,一左一右交叉背在肩上,身体刚好平衡,一个邮包15斤多,里面还有白天吃的干粮。唐和顺远远低估了工作难度,这一天,在雪中,他爬高上低,跌跌绊绊,不知摔了多少跤,怕天黑送不完邮件,只能找捷道,而有些路只是鸟路,路滑,捡一根木棍,拄着走。肚子饿了,就着雪下馍馍。整个山野空无一人,千山鸟飞绝,就他一个雪人踽踽独行,从天麻麻亮走到天黑。让他倍感温暖的是,推开一家门、进到一个学校,老乡们送的一杯热茶、一个热鸡蛋、几句贴心的话让他马上忘了辛苦。晚上回到家,两只腿像罐了铅,泥糊了半裤子,吃了几口饭,一翻身就上了炕。妻子见他这样,说:“这么苦,就在家务农吧。”唐和顺瞥一眼妻子,“谁说苦了?”

  唐和顺的妻子姚乐秀,大库沱社的村民,性情温和、慢言少语。我问她,你觉得唐师傅干的工作重要吗?她笑着,含蓄地说:“我觉得没有啥,他就觉得他的工作厉害得很,比命还重要。”

  唐和顺讷言,听妻子这样说,只是憨厚地笑。

  开弓没有回头箭,踏上邮路的第一步,唐和顺就铁了心,一直要把这条路走下去。堂哥说了,这个工作单调,日复一日,除了走路送邮,还是个走路送邮,考验的是人的长性,唐和顺当时的回话是,多长的路多长的日子我都能走下去。

  他一直深记父亲生前给他讲的一番话:“你是党员,现在吃的是公家的饭,邮递这个工作对乡里重要得很,村里路不通,好多人就盼着你呢。儿女的信,家里托付的消息,雪中送炭寄来的东西,你一定不能给乡亲们耽搁了。还有报纸,那是乡里人的眼睛和耳朵,外面的消息都在报纸上,人们读了报才能有见识。还有,你走得远,谁家让你稍带着买些零碎,给学校的娃带些馍馍,顺路给人家交一下电费电话费,你都要尽量帮到。”

  是的,渐渐地,唐和顺越来越理解邮政的重要性,特别是乡邮的重要性,人民邮政为人民,在山乡,他明白了“鸿雁”的含义,没有路,就要像鸿雁一样,长上膀子飞过去。

  鸿雁孤单,但偌大的山乡,缺了他这个“鸿雁”还真不行。

  3

  踩着自己的足迹走啊走,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酷暑严寒,金沟乡的崇山峻岭中,没有比他更寂寞的人了。

  唐和顺的家所在的杨家咀村村委会的副主任张延宏说:“大雪封山,雪糊了人的眼睛,突然一个雪人蹿出来,真能把人吓一跳。我说唐哥,雪这么大,报纸送不来没人怪你呀,唐哥二话不说,放下报纸就走了。我心想,全金沟乡,只怕就他一个人在雪里走了一天。”

  单飞的鸟儿叽叽喳喳,还能和别的树上的鸟儿搭个话。放羊的老汉还有咩咩叫的羊娃子们和他做伴。

  唐和顺呢,实在寂寞了,就边走边唱歌。这十几年,他把会唱的歌全唱过来了,“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吼得树上的鸟儿都扑棱棱飞起来了,反正唱给自己听的,难听也不怕人笑话。

  时间久了,寂寞和孤单唐和顺都受下来了。只是还有不可预测的危险,防不胜防。

  那天下大雨,唐和顺走着,“轰隆隆”听见山响了,还没来得及抬头,崖上滚下来的土方一下子把他砸到一个3米多深的滚洞里。唐河顺被砸昏了,醒来时,发现躺在黑乎乎的洞里。手机没有信号,荒山野岭,喊了几声,叫天天不应。唐和顺用皮带上的金属扣子一点一点在洞壁上凿出一个个坑,再一点一点手脚并用踩着小坑爬出了滚洞。天黑透了,唐和顺一瘸一拐回到家,老远见妻子在路口等他。

  “我猜着他可能有啥事了,到家一看,身上全是泥,当时他只说摔了一跤,后来才知道那一次有多危险。”唐和顺的妻子说。

  我问唐和顺当时怕了吗?

  “不怕是假的,我肯定不能给她说实话,怕她以后更担心。我当时想,如果死在那个洞里了怎么办?我想到了家人,想到了孩子,不害臊地说,我还真流眼泪了,那真有些叫人绝望啊。”

  还遇到过一次危险,唐和顺说想起来还后怕。

  2010年隆冬的一天,眼看着就到回来的路上了,一天的活儿干完,剩下的就是赶路回家。背荫的地方积雪还很厚,到了关山森林公园那边,一不注意脚底下打了个滑,唐和顺重重地摔下了崖,谢天谢地,一棵大树的树杈挂住了他,想尽办法爬了上来,唐和顺吓得腿软。往下看,足有20几米深的崖呀。到现在,唐和顺腿上还满是树杈子刮下的伤痕。

  从那以后,那个失足摔下去的地方成了唐和顺邮路上的一个路标,越是走到最后越不能放松大意,这不,过了那里,就可以轻轻快快地回家了。

  平日里的跌跤是常事,遇到雨雪天,跌倒爬起跌倒再爬起。身上的包重,跌倒的第一件事是护着邮包。把自己下湿摔伤没事,邮件报纸绝对不能沾湿和丢失,所以,唐和顺每次跌倒的一个固定姿势是,不管摔成啥样子,邮包被他紧紧地护在怀里。

  “如果连邮包都护不住,那我这一路顶风冒雨做啥去了?”

  路上遇见野狗、野猪、蛇也是常事。刚开始怕,后来习惯了。手里的棍子,既是拐杖又可以吓蛇吓狗。野猪呢,满身扎着钢毛,很凶的样子,其实它也怕人,唐和顺的经验是,不和它对抗,能绕开就慢慢绕开。

  走了十六年山路,唐和顺熟识金沟乡的每户人家,路上的一坎一洼,一石一树唐和顺都觉得很亲,山上什么花啥时候开,什么野果子啥味道,谁家院里的皮特果哪一年结果结得繁,他都知道。

作者和唐和顺(中)及唐和顺的老搭档赵克聪(左)在杨家咀村委会合影

  4

  2022年4月的一天,我跟着唐和顺走了大半天他的邮路。从金沟乡邮政所做完交接,先去的是村民霍文虎家。霍文虎订了十几年《故事会》杂志。家里就他和老伴,孩子们进城务工了,政府补贴把院子做了翻新,两个人不愁吃穿,院门口一株柴牡丹开得正艳。一天里,吃完晚饭,看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霍文虎就开始看《故事会》,这是最安静最清闲的时刻。多少年的《故事会》一本不缺。霍文虎说,看了故事会,就一肚子的故事,人世上的事,大事小情都有意思得很,在乡里圈了一辈子,《故事会》里讲的可是天底下的事。问他对唐和顺的印象,他说“唐师傅话不多,可是走得路多。没有他,谁给我送杂志?我到哪里读这些故事去?”

  金沟乡大大小小的百合公司,都订了报纸。正是吃中午饭的时候,唐和顺说,报纸从来都是要送到楼上的办公室,这是他的习惯。最好交到人家手里,人和人讲个温度,把报纸放到冷冰冰的窗台上算个啥?

  出了小金沟,再进到大金沟。

  唐和顺说,送邮也有特别难心的时候。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提前消费,钱花得痛快,还起来不容易。实在还不上,法院送来传票。都说报喜不报忧,谁都不想收传票,一敲门,他们一听是传票,基本上没人给开门,但是总得把邮件送到人家手里,就隔着门说掏心窝子的话,说着说着门就打开了。唐和顺虽不善言辞,靠着他的诚心和耐心,这十六年,邮件的送达率百分之百,还复活了好多“死信”。

  以前,基本上是十天一双鞋,几天一双袜子。这十几年,真不知穿破了多少鞋。最早是球鞋,冬天是棉布鞋,上山费鞋底子,下山费鞋尖子,鞋破得特别快。现在的鞋质量好,走起来舒服也不容易破了。

  爬上熊子湾村,上了一段长长的石子儿铺的坡路,进到村委会,这里是熊子湾的制高点,放眼望,山壑峥嵘,很有气象。唐和顺指着深壑对面,说,那边就是我们杨家咀村。办公室里几个年轻人在电脑前忙碌,唐和顺很有仪式感地把一摞报纸送到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文德手里。

  杨文德说:“你看,我们这里的沟多深、山多高,消息闭塞得很,外面的消息通过报纸信件全靠唐师傅一个人走着送,全乡人都欢迎唐师傅。去年,兰州市邮政分公司就是在我们村委会给唐师傅开的表彰会。”

  2021年5月8日,兰州市邮政分公司工会、党建工作部和团委共同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步行乡邮路 向劳模致敬”的活动,四十多位邮政工作者参加了这个活动,大家一早出发,翻山越岭,步行了11公里。

  类似的活动,兰州市各个区的邮政分公司都搞过。队伍浩浩荡荡,每一次,唐和顺格外开心。欢声笑语,歌声朗朗,红艳艳的党旗、团旗映照在乡间山路上,没了平时的冷清和寂寞,唐和顺精神抖擞地走在队伍前列。在熊子湾村委会,兰州市分公司领导代表省委省政府给唐和顺颁发了全省劳动模范的奖金,唐和顺还做了题为《万里乡邮路 执着信使情》的讲演。参加活动的很多年轻的邮政工作者,通过身体力行的步邮体验,深为同行的模范事迹感动。唐和顺在演讲中说了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生活不是你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由这句话也许可以这样解释他经常挂在嘴上的另一句话——“我做的只不过是很平凡的事”——生活的意义不是你做了多少不平凡的事,而是你如何天长日久地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

  下到熊子湾小学,操场上铺着碧绿的人工草皮,各种活动器械五颜六色,学校看上去很美。几个孩子在操场上玩,见我们到了门口,争相喊老师开门。

  开门的是校长张德兵,说到学校,他很感慨。熊子湾小学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了。但学校现在只有7个学生,两个老师,而且也是金沟乡仅有的一个学校了。原先金沟乡有十个学校一个中心校,现在农村城镇化,娃娃们都跟着父母去城里上学了。张校长心情复杂地说:这个学校怕是也没两年了。

  这几乎是目前农村学校的普遍情况,也是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带来的必然结果,农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跟着到城里务工的父母,在城区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年轻一代农民的共同愿望。

  路上,唐和顺说,学校以前是乡邮的一个重要的服务对象,除了报纸、信件,还有老乡们给娃们带的吃的穿的用的,遇着课间休息,一走到学校门口,老师学生们就呼啦啦地拥来了。

  “走着走着村子就变了,这是实话,学校的变化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唐和顺从邮包里掏出花卷、保温杯,就着路边的土坎子坐下,吃了起来。

  这天有些扬尘,到处土蒙蒙的。

  唐和顺说:“要不是刮土,乡里风景好得很,再往上走,就是关山森林公园,里面的风景才叫个美。我的最后一站就是给森林公园送报纸邮件,大概就是晚饭的时候,老相识们有时会请我喝上两盅酒,喝上两盅,步伐轻快得很,一口气就走回了家。”

作者在金沟乡邮政所采访唐和顺(右)

  5

  投递员做的大都是雪中送炭的事情,所以再苦再累,先前做步班投递员的堂哥的脸上总是乐呵呵的。乡亲们高兴,投递员怎么能不高兴?

  有一年,一个考上大学的男娃娃天天在路口等唐和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唐叔,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没?唐和顺也为他着急呀,每天交接了报纸邮件,先看看有没有这个娃的入学通知书。终于有一天,唐和顺在邮件里看到了一封大学入学通知书,他把通知书单独放出来,好在第一时间给那个男娃。远远看见那个男娃站在路边,唐和顺一边跑着,一边拿着通知书向他扬手。男娃拿到通知书,迫不及待拆开,高兴地给唐和顺看,一边不停地说谢谢。

  “我们金沟乡出个大学生实在不容易呀,这个乖娃考到了哈尔滨理工大学,我真的和他一样高兴呢。那天,走在路上,我一整天都乐滋滋的。”

  唐和顺同村有个叫唐致忠的老汉家,有一天在家门口眼巴巴等着唐和顺,一见唐和顺,拉着他的手,难过地说眼睛越来越看不清了,让他帮着到乡卫生院买个眼药水,家里娃们都去城里打工了,实在没人帮上个忙。唐和顺痛快地答应了,到乡卫生院,给医生说了老汉的情况,第二天就给老汉送去了眼药水。那个药水神奇啊,老汉说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从此以后,药水一完,就请唐和顺帮着买,而且就让他买,别人买的他都信不过,唐和顺也习惯了,一到时间就到老汉家问是不是该买眼药水了。这一买就是六年多,几年前老人家过世了,每到过年,他家的儿女们都到唐和顺家拜年致谢。

  路上遇到一个大库沱社的村民,说:“送眼药水,看起来小小不言的事,要坚持下来难。一天走几十里山路对我们乡下人来说没啥,但是每天走几十里,成十几年着走,确实不容易啊。”

  帮助人,慢慢成了唐和顺的习惯,路上帮人推车提东西,能搭把手就搭把手。回家的山路上,看到喝醉摔倒的人,唐和顺给他家人打电话等着接回去,还遇到过一个醉汉,摩托车摔得老远,人躺在路上叫不答应,唐和顺一边打120,一边找他的家人。当过村干部的他,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对五保户特困户很上心,过年了,自己掏钱给他们送面送油,谁家盖房子,一有时间就添砖加瓦搭把手。村上种树,唐和顺抽时间帮忙,给种树的乡亲们买方便面吃。2020年开始,疫情不断反复,唐和顺用不宽裕的工资为全乡四个村劝返点的值守人员买防疫物资,道路封控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当志愿者。

  唐和顺说:“我是共产党员,这个自觉应该有的。”

  唐和顺院门的门额上,我看到了“五星党员之家”的牌子。

  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他的帮助,他开心得很。那么家里那么多事谁帮衬呢?

  唐和顺走了多少年邮路,妻子姚乐秀就在家里忙了多少年。两个人也拌嘴,都是因为忙因为累。妻子忙里忙外,从田间地头回到家,天黑了,天更黑了,唐和顺才满身尘土进了院门。

  姚乐秀说:“屋里的啥事都能停,就是他的工作不能停。麦子黄了往地里淌着呢,他就是一天的假都不请。”

  唐和顺家两个儿子,孩子基本靠妻子拉扯。现在,城区住的大儿子成家有了孩子,妻子还得牵心孙子,进城前得给唐和顺蒸好几天的馍馍、擀好几天的面条。

  唐和顺说,怎么能请假呢?送信这个事,十万火急,谁知道哪封信是多少人在等的鸡毛信?天上下刀子,我也得出门。

  十六年来,唐和顺没请过一天假,那次在关山摔得浑身是伤,第二天一早爬起来还是一瘸一拐地上路了。

  “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工作重视。性格嘛,直来直去,我在家里这么辛苦,他不会说一句让人高兴的话。”

  唐和顺听着,呵呵呵地笑。

  走了十六年,唐和顺的膝盖落下了病根,加上过去的腿伤,天一变,上坡下坡尤其疼。人家穿夏衣的时候,唐和顺还穿着春衣,秋天还没到,秋衣已经上身了。

  “你看和他一样岁数的人,人家的身体都直溜溜的,他的呢?”姚乐秀说。

  唐和顺说:“别看她这会子说的都是埋怨的话,但根子上对我的工作支持得很,我能把步邮干到现在,离不开她的支持。”

助力家乡产业发展的乡邮员

  6

  “青山绿水百合村,天然氧吧杨家咀”,这是杨家咀村村委会墙上的醒目标语。放眼望去,满山满洼,都是长着深绿色秧苗的百合地。

  兰州百合味道甘甜,雪白如玉,是全国唯一可以食用的甜百合,深受各地人喜欢。国家号召发展乡村特色经济,金沟乡山大沟深,很适宜种植百合,而且贝母、当归、党参、淫羊藿等野生中药材也很受客商欢迎。说起来,金沟乡百合种植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种植百合,盘活了土地资源,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

  唐和顺说:“百合改变了金沟乡,让农民整体脱贫了。”

  产业兴,农村兴,目前百合产业是金沟乡乡村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但是如何做到产销两旺,金沟乡乡政府真是动了不少脑筋。

  那么,面对家乡的百合产业,作为一个普通的乡邮员,唐和顺能做些什么呢?

  下面这段话摘自唐和顺的讲演稿——唐和顺获得各种表彰后,这个一年四季绕着山沟沟跑的乡邮员的事迹相继被新华网、人民网、省经济频道、兰州电视台党建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唐和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尤其是他的同行。在省邮政分公司的安排下,唐和顺作为全省邮政劳模先进宣讲团的成员,先后去定西、天水、陇南、庆阳、平凉等多地的邮政分公司做演讲,和同行交流经验。2021年4月,唐和顺在石家庄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参加了全国邮政企业劳动模范专题研讨班的学习,学习时,还给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讲过一节课。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金沟乡人,乡邮员这份工作使我成为山里和外界传播信息的纽带。我所在的金沟乡盛产百合,百合糖分多,品质好。就是因为山大沟深,知名度不是很高。特别是因为和外界沟通不畅,销售较为困难。有很长一段时间,销售还停留在田间地头收购的阶段。国家大力推进农产品进城,我也想用我个人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将家乡的特产与邮政服务结合起来。”

  2018年12月,在省、市分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唐和顺通过兰州邮政的微商城销售金沟乡百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通过邮政微商城的线上宣传,他和村民们累计在平台销售百合900多件近4吨,收益约12万元。现在,兰州市分公司继续助力金沟乡百合销售,正在争取达成政府、电商、邮政三方联手,还将“唐和顺百合”注册为商标。截止2022年4月底,兰州邮政销售“唐和顺百合”3919件近10.2吨,销售额约37.6万元。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家乡的百合,唐和顺非常骄傲。家乡成就了唐和顺,唐和顺力所能及地回报着家乡。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唐和顺顺势而为、应时而变,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邮政投递员,虽然是一个山乡步邮员,但他没有落队,努力完成着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变。每次接单,为顾客派单送单,他心里格外愉悦。金沟乡百合走出了金沟,走向了全国。疫情期间,因为封控,村民们的百合拉不出去,大家心急如焚,唐和顺全力以赴地在邮政微商平台大力宣传,结果是,人在村里,百合一箱一箱出了村,到了全国的东西南北。

  唐和顺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金沟乡的父老乡亲看在眼里,邮政公司的同仁们看在眼里。

  从2015年至今,唐和顺凭着他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事迹,获得了很多荣誉。

  2015年荣获兰州市分公司“先进个人”、2016年荣获乡镇五星“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家”、2018年荣获兰州市西固区分公司“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兰州市分公司“优秀投递员”。2018年12月荣获敬业奉献类“兰州好人”、2019年荣获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甘肃省分公司“先进个人”、2019年2月荣获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榜”提名、2020年荣获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先进个人”、2020年12月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2020年12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邮政局授子全国邮政行业劳动模范称号、2020年12月在兰州市文明办举办的第六届兰州市道德模范评选中唐和顺被评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21年12月荣获区级2020年“敬业奉献西固道德模范”及“五星级文明户”。

  唐和顺的名字一再为更多人知晓,但他一如既往地讷言少语,默默行走在他的山间邮路上,一如既往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人民邮政为人民”这几个邮政行业亮闪闪的大字。

乡邮路上的唐和顺

  7

  “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这是唐和顺针对当前邮政工作给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快递进村,农场品进城”的先决条件是交通和道路,作为一个乡村步邮员,没有谁比唐和顺对金沟乡的道路变化有更为真切的了解。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话真正说到了农民们的心窝窝里,也做到了农民的心窝窝里。”

  “现在道路通到每个村子里了,路越来越好,村村通,对我来说,意味着步邮历史就要结束了。”

  2022年秋,我再次见到唐和顺时,他乘坐着他的十几年的老搭档赵克聪的邮政小面包车,给赵师傅做向导。过些日子,赵师傅就要开始开车给金沟乡送邮。

  步道变成了车道,步班投递变为了车班投递,步班乡邮员变为了车班乡邮员。

  和唐和顺一样淳朴憨厚的赵克聪说:除了现在具备了开车送邮的道路条件以外,村民的网络购物增加,车邮更符合现在农村的需要。

  金沟乡的步邮历史即将结束,这一行业性的重要事件反映的是金沟乡的山乡巨变。

  唐和顺心里有颇多不舍和怀念,他说做梦还是在送信的路上。回味56年的人生,他说,最难忘的还是步邮工作,步邮工作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也让他一步一步亲眼见证了农村的变化。

  在他家四合院聊天,青山排闼,从院门望出去,能看见沟对面他家的几块百合地。他说,“这几年雨水特别好,我们杨家咀的农作物也长得好。雨下得多,山都往前挪了一揸。农民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我想,对这个方圆几十里的乡村而言,随着山乡的变化,唐和顺可能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隐去,仿佛往昔人人离不开的街边的邮筒。但美好的记忆只会沉淀而不会泯灭,我想,总有人会在某一刻,想起那个风雪无阻的乡邮员,背着两个沉沉的邮包,在山野里孤单前行的身影。

  和唐和顺挥手道别,沿着盘山路逶迤而下,山野葱翠,仿佛行在画中。我忽然想起中国邮政的绿色邮徽,似乎明白了邮徽的深意——仿佛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又仿佛是道路构成的一只鸿雁,带着速度,飞向千家万户。在这纷繁的道路上,沉淀着多少往事,行动着多少个跋涉的王顺友、奋力溜索的尼玛拉木、雪线上前行的其美多吉,还有乡邮路上步行十六年的唐和顺。就是千万个这样的邮政人,穿梭出一个大大的中国邮政的邮徽,这邮徽带着无数个方向,在每条道路上咏唱着关乎时代、国家、世界、人类的前途之歌。

  唐和顺,全国邮政行业劳动模范,兰州最后一位步班投递员。

  (习习,甘肃兰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院十三届高研班学员。)

  【作者简介】习习,甘肃兰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院十三届高研班学员。

主办:兰州市文联

  承办:兰州市作家协会

  兰州市金城文艺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