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现在是:

首页 >往期稿件 > 内容

戏曲电影价值重建:传统与现代之间构建桥梁

中国文艺网    时间:2016-01-27

  京剧电影《春闺梦》剧照

 

  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剧照

 

  京剧电影《蝴蝶梦》剧照

 

  3D版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剧照

  戏曲电影产量高企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戏曲艺术的状态有了改观,戏曲电影的状态也发生了较为乐观的变化。2001年,昆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名列榜首,昆曲的地位和价值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给整个昆曲界乃至戏曲界带来了曙光。2001年12月18日,文化部出台了《文化部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并提出了“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八字方针。十年后,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一系列动作反映出了戏曲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中的新的定位,即成为一种殿堂级和品鉴级、要受到保护的对象。这种定位也就决定了戏曲今后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从创新向传承的方向转化。著名作家白先勇任总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在台湾首演,2007年在北京进行了第100场演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引起了高校青年学子对中国戏曲文化和艺术表现的极大热情,成为一个事件性现象。

  这种种事实引发了社会对戏曲艺术及其生存、发展的关注,戏曲电影由此获得了一段时间以来所没有的机遇。从近5年来戏曲电影的出品数量可以看出这样一种态势:2010年约9部、2011年约9部、2012年约6部、2013年约19部、2014年约20部、2015年约19部。这些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但是反映出戏曲电影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产期,超过了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出品的年度最高值(16部),说明在各方的助力下,民族戏曲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尤其是2011年启动的“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更是一种无形的示范,对于推动戏曲电影创作发挥了引领作用。

  从叙事叙情转向审形审美

  从以上简要的叙述可以看出,在当下,戏曲在国家民族文化当中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大众艺术转为高雅艺术和经典艺术;电影从国家意识形态工具转向大众文化娱乐产品;戏曲电影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则具有现时社会文化的特征。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对于戏曲电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也就有了新的思考。

  尽管在理论上,戏曲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但在现时社会文化中,戏曲已经成为一种架上文物式的文化艺术品种,属于一种被观赏并需保持一定观赏距离的艺术,具有一种传统的、古典的属性,即已经被经典化、观赏化、传承化乃至殿堂化。戏曲尽管仍然具有大众性,但是经典性已经升格为其主要属性,经典性和古典性意义占据了主要位置。

  因此,戏曲电影创作的目的和审美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往的叙事和叙情为主线变为审形与审美为主线。从创作角度说,就是电影与戏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审形与审美的含义,包括了对戏曲中诸戏曲艺术元素的审美,还包括对戏曲电影里戏曲的存在方式、表演模式,以及对电影中戏曲外在形式技巧的观察和品鉴。戏曲在电影中已经不再是情节情感对观众的强迫式注入,而是戏曲剧目作为一个单元的完整形态在电影里的表现及其被进行何种视听改造。这就使戏曲电影成为戏曲通过电影媒介与现时社会文化进行沟通的方式,其与现代文化进行对话,从而宣示自己的存在。戏曲电影的这种创作转向,为戏曲本体中的艺术元素赋予了与现代文化和审美能够有效沟通的特质,例如其与现实对话时的抽象表达方式、其作者主观视点的介入方式等等,这在传统的创作思路中是被忽视甚至被改造的。

  从2008年首映的京剧电影《春闺梦》(郭宝昌导演)开始,戏曲电影迈出了用另一种视角看戏曲的脚步。此后京剧电影《袁崇焕》采用的方法与《春闺梦》相似,都是借助场景的象征性道具制造情节需要的环境气氛,意在突破舞台,而又遵循舞台规则,通过这些象征性道具在电影视觉形态上将虚拟物件实物化,但是又是一种象征化的实体设置,可以领会创作者企图寻找一种实物与虚幻之间的表现方法。但是很快,一些电影利用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戏曲舞台与实景叙事之间的摇摆状态,彻底改变了戏曲电影的视觉形态,如京剧电影《对花枪》、越剧电影《蝴蝶梦》、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等。

  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电影已经完全采用数字影像拍摄的方法,利用后期制作方式对戏曲场景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改造。《对花枪》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舞台也变成了影片视觉影像整体构思的一部分,将演员的表演与场景进行综合设计,剧情、表演、舞台、场景等等都成为影片视觉审美的有机成分,戏曲的整体形象跃然银幕之中。《蝴蝶梦》则完全采用绿幕拍摄,背景全部用水墨画来表现,然后合成为影片的完整银幕形象,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不足是演员表演与背景的融合度不高。《廉吏于成龙》则利用摄影机的镜头视角及其空间移动,通过现场景物与剧情环境进行了时空跨越,同时穿插进剧情之外的琴师影像,努力造成观众对剧情的脱离,强调一种对戏曲的观赏态度,特别是对戏曲艺术的审美态度,也是努力把戏曲当成一种被审视和审美的对象,将写实性环境设计与写意性时空结构巧妙地进行了艺术化处理。

  突显传统文化中的时尚元素

  从“京剧电影工程”公映的部分影片来看,都采用了以舞台演出方式为基础,突出展示比较完整的戏曲表演整体和演员表演技巧的拍摄方案,对戏曲舞台形态的固有面貌与对场景的适当改造相结合,提供了比舞台更为丰富的视觉形象,但是仍然遵守了舞台调度的基本方式,保持着通过电影看戏的初衷。这个阶段的戏曲电影创作尽可能地运用了电影科技的最新成果,以保持与电影时代的步伐一致,而2015年更是首次出现了3D版的戏曲电影,这就是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其视觉效果看,影片对舞台格局进行了更为大胆的突破。除电影的基本调度遵守了舞台样式之外,通过3D技术,在纵深调度和效果上带来了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在人物表演、戏曲动作,包括色彩等视觉元素方面都比通过舞台欣赏戏曲的艺术表现更为强烈地富于民族审美意象,显示了创作者追随时代脚步,让戏曲电影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通过形式层面深入地对戏曲所具有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进行了很好地沟通和对话,为戏曲注入现代时尚的元素,某种程度与青春版《牡丹亭》具有异曲同工的意义。

  以上这些作品都共同显示了戏曲电影创作的一种现代趋势,就是注重传承的文化价值和将传统审美添加进现代时尚文化的元素,力图让传统的、经典的、古典的艺术在现代社会文化和时尚潮流中具有更为鲜明的审美价值。从主观上看,这使戏曲电影成为一种可以并值得现代人欣赏、品鉴和学习、享受的艺术对象和娱乐视觉。

  现代化改造慎防过犹不及

  当然从另外的角度看戏曲电影的再次拍摄热潮,其实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少乐观和信心,这是因为电影市场并没有给戏曲电影多少生存的空间,现在的数量增加只是一种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而不能说明其获得了更大的生存机遇。因为在电影的市场条件下,戏曲电影这种非市场化的片种几乎无法为市场主体所接纳,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电影艺术品种、一种文化工程而存在,这才是戏曲电影的真实状态。因为戏曲作为殿堂艺术,其小众的性质决定其有别于大众文化所需要的主流艺术形态。此外,每年的戏曲电影生产,其中地方戏曲占了多数,放映情况各地不同,很多影片只具有一定的地方或地区效应,特别是农村放映占了主要市场,城市主流院线很少能够看到戏曲电影,因此大多数影片不具备全国性覆盖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这就是戏曲电影的生存语境和现实状况,以及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常态。

  说明戏曲电影未来价值的,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近些年创作的戏曲电影中,很多影片是现代社会生活题材,即往常说的现代戏曲,也有一部分是新编古装戏曲。这些戏曲剧目经过现代改造后对于戏曲固有的本体艺术语言和形态特征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现代改造,这些改造或多或少地对传统戏曲语言和表演方式造成了损害。可以肯定地说,主流文化需要戏曲进行这种具有现代特质的文化改造,需要这种对现实说话的戏曲艺术作品,它们是社会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只能是就具体戏曲剧目而言的,而作为古典的、经典的戏曲传统艺术形态,这种被过度改造过的戏曲作品不可能完成对传统的传承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同时,在这些现代题材戏曲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从艺术形态上看,戏曲独有的民族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在这些现代作品中留存了多少也是值得怀疑的。戏曲的改革只适合于它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时,而现在戏曲的这个位置早已丧失了,那么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打了折扣,其价值和意义同样值得怀疑。

  因此,不论从文化传承上说,还是从艺术形态留存上说,其终极意义和价值还是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戏曲中,其传达出的那种中华民族古典的文化传统才是戏曲本质的文化体现。以这些传统的、经典的、流传至今的戏曲作品为电影拍摄的主要对象应该成为今后戏曲电影创作的主体。这也正是“京剧电影工程”具有示范性的理由所在。至少应该是两条腿走路,拍摄现代、新编戏曲与拍摄传统经典戏曲作品并重,以至于不让那些具有传承意义的优秀作品不断消失,这是戏曲电影如今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使戏曲电影真正产生对当下中国文化的意义:需要重建民族话语,重建民族化的艺术表达,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此文系作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高端论坛”上的发言)